188足球直播_篮球比分¥体育官网

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怀念曾德超:陌上耕耘七十载 树稼树人一世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表时间:2016-07-12
【 字号   】

 

 

    曾德超提倡学术上的“走出去”,和他自身的科学品格是完全一致的。同行们总是评价,他是一个尤能在科学研究中把握前瞻性的人,这本身就体现了他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开放胸襟。

 

    ■张远帆 尹北直

 

    曾德超(1919年~2012年)

 

    1919年1月4日生,海南省琼山县人,著名农业工程学家、农业机械学家、教育家。1942年获国立中央大学学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1952年起,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以来为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任教,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篮球比分:。他建立了犁体等主要耕作部件有理设计法,发展了机械土壤动力学,提出“资源生态环境与生产综合管理,变量、节水、保护、培育技术复合农耕制”的概念,并通过国际合作研究,为实现中国节水农业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可供选择的技术解决途径,是中国农业工程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

 

    西学农业工程 投身乡土建设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胜利在望,美国发起联合国粮农组织筹备会议,中国农业教育家邹秉文赴美出席,被选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筹委会副主席。在美期间,邹秉文被美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由此带来的增产增收所震撼。于是,次年6月,他在参加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年会时,作了《中国需要农业工程》的专题报告。其后,经邹秉文推动,启动了由美国万国农具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mpany, IHC)资助,并由中美政府主管部门合作签约的“向中国农业导入农业工程”的教育计划,招收了20名中国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回国后兴教办学,建设了一批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教学科研机构,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国现代农业工程事业由此发展起来。曾德超就是20名留学生中的一位。

 

    1919年1月4日,曾德超出生于海南省琼山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曾父长年在外工作养家。作为家中长子的曾德超,在父亲的辛苦努力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先是从村中曾氏宗祠辗转前往广州天主教会圣心小学寄读,其后,又在广州培正中学、广雅中学完成了初、高中的学习。在中学阶段,曾德超不仅结识了不少华侨同学,有了良好的外语语言环境,也得到了扎实的基础训练,选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作为未来发展道路。1938年,他成功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

 

    1944年夏,曾德超在中央工业实验所任助理工程师期间,恰逢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开招考赴美学习农具学的研究生。他认真备考并取得成功。留美期间,曾德超看到了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方向和希望,也熟悉了美国农场的设备。曾德超和同学们利用假期到实验农场、农机制造厂和农机推销修理店去工作和实习,他的外语基础也有了用武之地,与农场小孩、老技工打成一片,得到了全面发展锻炼。

 

    毕业在即,曾德超的同学们大多主张参考美国经验,在中国发展机械化农场。但曾德超受到费孝通的乡土重建思想影响,相信发展小型乡村工业、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是发展中国农业农村的有效途径。于是,1948年学成回国时,他毅然选择了湖南邵阳的乡村工业示范处(Agricultural Industry Service, A.I.S.)。这是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援助中国的一个工业示范机构,目的是使乡村增加经济重建能力,生产善后救济物资。因为半殖民地化以来中国农村的极端贫困已经对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市场产生极大的制约性。要生产物资,必须因地制宜、就地研发,做到优化调配、物尽其用。这和曾德超服务农村的想法不谋而合,就是“到乡下去,在当地造些农具供应当地老乡”。

 

    一到乡工处,曾德超就被任命为第四示范厂(机械厂)厂长、技正,勇挑技术重担。很快,他又兼任了第二示范厂(水泥厂)厂长。当时的水泥厂因为某些技术环节存在问题,长期以来不能正常运转。曾德超受命后,持续攻关,自行设计制造了与全厂生产能力相匹配的球磨机等设备,使水泥厂迅速进入正常运行。在那段时期,曾德超一边建设水泥厂,一边在机械厂进行机法甘蔗制糖的技术指导工作。他参与制造和推广的畜力轧蔗辊和手摇蔗糖离心机,榨糖效率较土法石滚机有所提高,能减少人工一人,增产糖10%,省时15%,并且能造出土法制糖所不能制作的砂糖。虽然这些数字并不如何惊人,但在贫穷落后的乡村,这些小工程手段给农民带来的增收潜力就是工程技术人员恒久的勋章。

 

    1949年6月,联合国农村复兴委员会在中国西北和四川成立办事处,委托邵阳乡村工业示范处选派人员开展工作,计划投资建设一批像邵阳这样的小型工厂和项目,曾德超即率领技术工作队去兰州。然而此时,国民党军队已全线溃败。当认为西北农村建设“大有可为”、一心只有工作的曾德超追着农复会负责人直到广州,却仍然要不回行将撤走的资金时,他毅然将剩余资金交给解放军,协助了军管会的接收工作。一年后,曾德超调任中央农业部任职,以拓荒者的精神,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之中。

 

    千辛万苦办学院 呕心沥血拓学科

 

    1951年春,曾德超任国营农场管理局机务处副处长。他一头扎入芦台农场的工作中,改装设计和修理农机具,开展系列技术工作,终于与农机技术人员一起,解决了用谷物条播机旱直播水稻的技术难题。而与此同时,一个更大的机遇与挑战,也悄然向他走来。

 

    20世纪中叶,中国的农业十分落后,形成对工业发展的制约,技术改良与推广的需求极为迫切。为配合大规模垦荒与国营农场建设,中央农业部决定设立学校,培养农业机械化技术干部。国营农场管理局曾有一种方案,提议以双桥机耕学校和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为基础,选取条件较好的国营农场拖拉机站、修理厂为基地举办培训班,招收中学毕业生短期培训。这种职业教育路线能在最短时间内将大量中级技术人才输出至全国农业机械化各部门,暂时缓解人才缺口。但曾德超却认为,应兴办正规大学,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工程师。

 

    农业机械化高等教育在国内尚属初创。尽管金陵大学、中央大学、东北农学院等院校均曾设立农业工程系,1949年北京农业大学也设立农业机械系,但发展历程都很短,且农业机械化也不能直接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工程学和农业机械学,须面对师资建设、教学和实习模式的研究试行等一系列问题。1952年,根据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原则,国家决定参照莫斯科莫洛托夫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学院模式,在北京筹办农业机械化高等院校,即新建学院路八大院校之一。曾德超成为建院规划小组和筹备委员会成员。

 

    在北农机建院筹备过程中,曾德超主管教学筹备组。为了建院工作的顺利进行,他需要紧锣密鼓地制定教学计划工作草案,提出所需教师计划、急需教学设备清单,订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并组织翻译苏联教材。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成立后,曾德超又担任农业机械化系的系主任,负责全校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管理。那段时间,工作繁重而忙碌,曾德超常常工作到深夜,最后一个离开教学楼。他最先编写了《农业机械使用学》讲义等,在教学建设和学风建设上做了大量的扎实工作,培养出一批能吃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在他主持下,农业机械化系于1955年被评为“全国农林院校中教学工作组织得最好的一个系”,成为全国二十余所农林院校农业机械化系办学的交流中心。

 

    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到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这三十余年的发展,既是一个院系增扩过程,也是一个学科发展过程。北京农机化学院一直着力进行增设农业工程专业的准备,而曾德超自始至终是这一目标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自1956年起,曾德超就在学院发展的5年规划起草中提出要增扩专业,直到1959年才得到农业部的批复。为了能让增扩专业及时获得批复,他甚至赶着农业部主要领导在起床至早餐的间歇时间,向领导当面汇报。曾德超认为,农业机械化只是机械工程手段在农业上应用的一个方面,而农田水利问题、农业环境问题、农村能源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已成为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然而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北京农机化学院发展受挫,甚至被迫外迁,院系增扩和学科建设趋于停滞。

 

    “文革”期间,曾德超曾罹患重病,几欲不治。然而凭着体育锻炼和内在精神支撑,他终于迎来了拨乱反正,也奇迹般地康复起来。虽已年逾花甲,曾德超却决心要“把失去的补回来”,勇挑重